耐心捧给学生,忠心献给事业,诚心留给社会,这是郑容坤老师从教、从业十几年来最真实的写照,是他坚守岗位的源动力,也是他的执着追求,把教书育人与科研服务当作一项良心工程来打造,是他践行教师职业初心和使命的真实写照。
一、情系教坛,用爱耕耘
用爱滋润心田,用心呵护成长,郑容坤老师以教书育人为人生志业。郑老师秉持教书育人是一项良心工程的理念,不仅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而且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项目。郑老师注重闽南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将闽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全过程,启动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工程,指导的学生作品曾获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
十几年来,郑老师用双脚踏出了一条“行知”的道路。在课堂教学方面,他脚踏实地、默默坚守,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他乐于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互动,通过分组、抢答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言语给学生多一点的关心、温暖和帮助,而学生也通过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的认可。教师是学生成长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郑老师用心对待学生,常常在业余时间引导学生们的知识方向,在生活上也对学生多加关照,经常会问:“同学们,最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吗?”像这样的问题郑老师每每见到学生们都会询问。同时,郑容坤老师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现象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知识传授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关切现实、心系国情,扎扎实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郑容坤老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创设“研之有你”工作坊,以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先后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类各级竞赛,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2022年由郑容坤老师指导的学生提案作品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表现优异,1项作品获全国“最佳模拟政协提案作品”,实现了福建省该项目零的突破。
二、砥志研思,潜心学术
郑容坤老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乡村文化治理研究,积极投身乡村社会实践研究。在郑容坤老师的世界中,学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完成个体自我与生活世界无缝对接的中介枢纽。除了教学工作以外,郑容坤老师经常穿梭于市井阡陌,进行田野调查,积累研究资料,找寻学术灵感。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广阔田野的空间实践,更离不开弥足珍贵的时间利用。郑老师深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时间观,习惯于每天早晨5点开始写作,点滴记录所思所感所悟,并将其转化成社会所需。近五年,郑老师出版专著1部;发表CSSCI等期刊文章30余篇;获得闽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5项,先后主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智库课题2项(2024年为重点课题),实现学校该课题立项零的突破。
郑容坤老师紧紧抓牢“笔杆子”,全面提供“以文辅智”服务。深入调研闽台宗亲文化交流、民俗互动等实际情况,撰写多篇决策咨询内参,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采用,分别被获得中央宣传部《社会舆情》、新华社《高管信息》等内参转载。论文《统合型联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荣获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党建重点课题调研报告三等奖;论文《新时代农村纠纷调解的空间实践及其治理》荣获2023年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第三届东南法治论文二等奖(全省高校第一名);论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地方性知识》荣获2020年中国法学会论坛一等奖(全国仅有5人发言)。这些科研成果的获得,是郑老师砥志研思、潜心学术的有力展现。
三、扎根基层,真情服务
心系农民,投身农村,奉献农业,成为郑容坤老师的奋斗目标。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郑老师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保护等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入乡村治理建设,呈现一定的带动效益。郑老师立足转型期的乡村社会,致力于闽南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与服务项目。他对每个项目都认真负责,扎根基层了解群众,“同志,你觉得咱们村近些年来发展得怎么样?”,他深入了解和融入村民的生活,他说:“在刚开始进入一个村子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不被村民信任,但是我也没想过会不会成功,只是一门心思想融入他们、做项目。”郑老师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践行于实。他以我校法治漳州研究中心为依托,协同公检法司与地方政府,实施精准普法一对一、普法情景剧展演、一村一法治宣传员、乡村法治培训等特色普法服务项目,累计200余场,受众3万余人,这些普法事业脚踏实地的践行,让人民群众受益颇丰。他依托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共计30余份,为农业农村部门、村级“两委”干部等开展乡村治理知识培训,共计30余场,受众1万多人。郑容坤老师所开展的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促进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社会良好效应。
郑容坤同志以自己的执着、坚守、情怀和奋斗,在服务推动党的教育事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中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身体力行、用心用情、久久为功,他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举措,在培养时代新人、建设乡村文化、推动社会治理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