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美教师:文学院陈练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16:11浏览次数:

 陈练军,博士,教授,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词汇史,已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的增订工作,负责撰写“词汇学”“历史语言学”部分的19个词条。近年来讲授的本科课程有“古代汉语”“《论语》导读”,研究生课程有“汉语历史词汇学”“句法学”等。

该教师作为无党派人士,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中展现出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立德树人:教育事业的“践行者”

该教师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漳州市委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等专题学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院管理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牵头制定《文学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组织师德师风培训会4场,筑牢师生思想防线,推动学院形成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开拓创新:学科建设的“推动者”

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充分调研,加强学科规划和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着力推进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2024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福建省高校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学科。“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升17位次,位列全国前50%。

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坚持贯彻学校“强化优势、突出重点”的方针,持续走“尊重传统,敢于创新,特色发展”之路,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已在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闽南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团队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团队”等。与长沙简牍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山东师范大学一起共建“出土文献与中华文化典籍传承发展研究创新团队”。

扩大学术影响力。组织承办“第十七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闽语演变国际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第十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

三、精益求精: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者”

分类培养促发展:着力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努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重点推进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建设。

严把质量关口: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加强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学术道德涵养,落实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学术+实践”双轨制,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组织设立“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生论坛。有组织地开展境内外研学活动,建立健全研究生游学活动,先后四次组织硕博士研究生赴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游学;2024年选拔14名学生赴台湾师范大学研修,选派多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赴菲律宾实习。

四、勤勉奉献:实干担当的“服务者”

从教师到管理者,始终以“勤”字当头。

行政科研双肩挑: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教学态度严谨,对学生从严要求,并给予关心和爱护。在处理繁琐的行政业务间隙,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学术研究,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尽量平衡行政工作和教学科研的时间分配。

攻坚克难显担当:经常在节假日连续加班梳理各类申报、评估材料;面对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与学生及家长沟通20余次,协调多方资源化解矛盾。

服务师生零距离:建立科研秘书岗位责任制,简化审批流程;每年组织考研辅导会,惠及300余名学生。

五、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的“表率者”

严守廉政底线,落实“一岗双责”。严守工作制度,不徇私情。自觉规避违纪、违章行为,重要工作由专门的工作小组集体议事,防范可能存在的工作风险。在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生招生等关键环节建立集体决策制度;牵头整改学科建设问题清单多项,全院无学术不端行为。生活勤俭朴素,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干部形象。

该教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于平凡处绽放光芒,用坚守与奉献铸就非凡事业。展望未来,将以福建省“一流学科培优计划”为契机,持续深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建设,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文化强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