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每天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恪守师德行为规范,潜心钻研教学和科学研究,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把知识和实践融入教育事业,追求真正的知行合一。
一、铸魂育人,勇做教学改革的践行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她深知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经常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心声和意见,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先后两次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获得闽南师范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近年来主持教改项目6项,参与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7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二等奖共2项。主讲的《微生物学》课程形成了“三阶五式”教学模式、“构建共同体-扩展场景-革新方法”思政育人实施路径和闭合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被评为福建省级一流线下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案例一等奖,教学团队也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也因此被认定为福建省线下一流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案例教材1部,入选福建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023年3月至今已累计发行2000多册,被18所学校使用,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建设校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联合省内外6所高校紧密围绕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点,建设校级微生物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积极参加教育部微生物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工作;同时还担任教育部生物学野外实习虚拟教研室福建分室主要参与人员,带领学院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团队参加该虚拟教研室骨干教师培训会暨教学研讨会,做大会报告与参会代表交流学院的一些特色做法和经验。
二、怀揣热忱,争做学术探索的逐梦人
在认真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获授权发明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9项。入选我校首批闽南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闽南师范大学学术骨干、闽南师范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获得第四届“科华杯”漳州青年科技奖。担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食品工业科技等期刊审稿人、热带生物学报编委。除此之外,还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和教学的双向互动,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分别9项和3项、闽南师范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闽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项目2项。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赛和省赛的二等奖和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福建赛区生物环境大学组优秀奖。同时还积极搭建学生展示科学探究能力的平台,承办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福建省赛区决赛,并被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授予“优秀组织奖”。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深知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学习交流,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曾担任“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OMICS”分会主席并作大会报告。现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微生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学会监事长、福建省遗传学会监事,不仅积极参与学术活动,还承办福建省遗传学会学术年会、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学术年会、福建省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与同行学者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砥砺深耕,誓做人才培养的笃行者
自2019年她担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以来,以制度建设为根基,推动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重塑基层教学组织架构,由原来的3个系改为4个系,下设8个教研室与18个课程组,2 个教研室获评校级“文明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上,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获批4个教育部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推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师范)分别入选省级和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二级认证、食品营养与健康和风景园林(申请工学学位)专业学士学位审核评估。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学院获批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省级及校级教研项目,发表20余篇教研论文。首创“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联盟”,形成“多元协同、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特色,获得教育部及省级新农科项目各 1 项、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特等奖。推进“新工科”建设,建设省级新工科共建共享实践平台2个,获得省级新工科案例1个、校级新工科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共3项。课程建设方面,9门和10门课程分别被评为省级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案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案例,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5项。为了更好地促进教材建设支撑课程改革,主编教材3部,参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1位教师荣获第四、五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位教师在第七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工科组二等奖,并获得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新秀荣誉称号。
四、扎根社会,乐做社会发展的助力者
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还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作为漳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漳州市食品安全专家库专家,她积极参与漳州市食品科学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并担任副院长。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指导开展微生物新品种筛选、智慧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与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市海洋与渔业局一道,奔赴漳州各县市为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和规范用药指导,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提高食品安全。作为东山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技术官,与东山县检察院、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澳角村共同建立“澳角渔业碳汇实践基地”,开展碳汇测算、石油污染海岸生态修复、东山县赤屿岛示范区植被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价值。组织学院教师15人次参加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农友之声”栏目,轮流与广大农民朋友交流、答疑解惑,更好地服务“三农”。
作为闽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聘专家及福建省义务教育生物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度对接中学生物组,常态化开展讲座、听评课、教研及科技创新辅导等工作。在附中第五场省级教学开放活动中,开展了《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公开课,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兼任漳州市实验小学和闽南师范大学附属龙溪学校科学副校长,指导学生课外科学实践,并带领多所中小学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感受科研的魅力。指导中小学生申报国家专利4项,其中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承办3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省级初中生物学科培训、福建省非师范高中新入职教师生物学科规范化培训等,助力基础教育生物学科发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纵使前路漫漫,她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砥砺前行。